曾成功抵抗“野蛮人”姚振华入侵格力的董明珠,这次攻守易位,自己摇身一变,成了“野蛮人”,气吃下了海立股份10%的股票,大举入侵这家没有实控人的上市公司。而遭到入侵后的海立股份立即推出了一纸定增方案选择阻击,不过,在外界看来,以铁娘子雷厉风行的个性来判断,这场力量悬殊对决的最终结果多半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曾经抵抗“野蛮人”入侵的英雄,变成了今天入侵他人的“野蛮人”?攻守易形的背后,又到底隐藏着董明珠怎样的图谋?
种种迹象表明,董明珠很可能正忙着在格力之外寻找其它可控制的上市公司平台,以便实现其新的战略野心。在入主长园集团失败后,海立股份或已成为“野蛮人”董明珠新的猎物,而且从公开资料来看,这位铁娘子新野心所涉及的战略方向,极可能与“造车”、“造芯”等业务有关……
海立股份定增反击格力入侵
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格力电器就通过二次举牌,将海立股份的持股比例扩大到10%。至此,格力对海立股份的持股不仅与海立股份的第二大股东相差无几,甚至有点直接逼宫大股东上海电气总公司谋求海立股份控制权的意思,因为后者对海立股份的持股份额只有20.22%。公开资料显示,这是格力电器自去年三季度之后,第二次举牌海立股份,本次举牌结束后,不排除格力继续增持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意识到控制权受到威胁之后,海立股份第一大股东上海电气总公司于周末正式发起了抵抗运动。海立股份于周末推出了一纸面向上海电气总公司的定向增发方案,本次增发募集资金将不超过10亿元,同时增发的新股将不超过海立股份总股本的20%。
“野蛮人”董明珠胜算几何?
毫无疑问,海立股份和上海电气总公司推出的上述定增方案,显然是冲着“野蛮人”董明珠的入侵而去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现状,也是对格力的示警。不过,在财报研究院看来,一旦董明珠对海立股份控制权志在必得的话,在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上海电气总公司和海立股份作出的抵抗行动很可能难以改变最终的结果。
据悉,海立股份的上述定增计划如果想要付诸实施,首先要过的第一道关就是股东大会,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纸定增计划涉及关联交易,上海电气总公司虽然是海立股份的第一大股东,但需要在股东大会回避这项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议案的表决,因此上述定增能否在股东大会上过关,作为“野蛮人”的董明珠的点头尤为重要。这也意味着,如果格力方面对海立股份的控制权志在必得,那么他们大概率会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或要求修改增发方案。
财报研究院认为,由于格力电器是海立股份的大客户兼大股东,双方间业务合作关系十分密切,这次控制权之争演变成像姚振华与王石之间那种硬碰硬对决的可能性不会特别大,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海立股份方面没有选择停牌策划重大事项对“野蛮人”董明珠进行“关门”阻击的原因。总体来说,上海电气总公司通过定增扩大权益比例的方式来与格力抗衡,这种反击手段相对也要温和得多,对上市公司的伤害也可以做到最小。
而且,在外界看来,以董明珠的强势个性,若其对海立股份控制权志在必取,上海电气总公司方面恐怕很难有太多的还手余地,因为在现金奶牛格力面前,上海电气总公司的资金储备恐怕与之相比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格力电器仅账上可以随时调用的现金储备就高达1052亿元之巨,这次海立股份区区不超过10亿元的定增计划与之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
“铁娘子”之心路人皆知
众所周知,在当年抵抗“野蛮人”姚振华入侵的过程中,由于当时的万科和格力都是主战场,王石和董明珠也由此成为了抵抗“野蛮人”的关键英雄。如今王石已功成身退,而董明珠却摇身一变,反倒成了入侵他人的“野蛮人”,这种耐人寻味的角色转换背后,似乎隐藏着铁娘子一局更大、且更挑战性的大棋。
财报研究院认为,在董明珠的这局大棋中,最重要的两颗棋子,应该就是“造车”和“造芯”。公开资料显示,董明珠对“造车”的兴趣一直是“吾志所向,一往无前”,铁娘子老早就布局了珠海银隆,如果不是格力电器股东的反对,珠海银隆恐怕早就被董明珠纳入到了格力的旗下;而“造芯”则是董明珠今年才开始明确提出的战略方向,自从中兴禁运风波以来,我国的芯片产业一直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财报研究院看来,为了推进“造车”和“造芯”,董明珠很可能早就开始了她的准备工作:一是,停止对格力电器股东的大规模年度分红(此举曾一度在资本市场引发轩然大波),集中资金力量准备打大仗;二是,寻找合适的上市公司平台进行控制,作为打大仗的发动机器和载体。
为什么要选择控制一家上市公司平台才方便打大仗?
以“造车”为例,寻找一个上市公司平台,对于珠海银隆来说尤为重要,今年以来媒体和业界一直在质疑珠海银隆的资金链问题,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可控制的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那珠海银隆势必能够迅速摆脱资金链困境。
有迹象显示,董明珠确实一直在物色合适的可控制的上市公司平台,其中的一个公开对象就是长园集团,格力曾计划对长园集团发出涉及金额高达52亿元的要约收购计划,不过这一计划因未获得珠海国资委的同意而搁置。事实上,如果上述要约收购获批并最终执行的话,格力电器将成为长园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并取得对后者的控制权。
财报研究院认为,在谋求对长园集团的控制权失败后,董明珠很可能已经将下一个狩猎目标,锁定在了海立股份身上。
为什么不是格力电器?
如果说董明珠要实施上述新战略野心的话,为什么不选择既有的格力电器作为平台,而非要在格力之外去寻找一个新的上市公司平台?
财报研究院认为,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董明珠虽然在格力电器内部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建立了绝对的权威,但她没有办法完全驾驭格力的众多股东,其在股东大会上并不乏反对派。关于这一点,一个典型的证据就是:2016年10月份,董明珠的“造车”计划就在格力电器的股东大会被股东们否决了,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此同时,如今格力董事会超期服役,董明珠作为格力下一届掌门人地位的问题至今悬而未决,这背后的股东力量博弈同样也耐人寻味。
对于董明珠和格力来说,无论是“造车”还是“造芯”,其涉及的动作都太大,其巨大的投资额,让董明珠无法绕过股东大会而在格力内部进行独立决策,当初她提出的造车计划被股东否决了,今后“造芯”的计划同样可能被格力股东大会否决,至少从目前的舆论环境来看,董明珠提出的“造芯”计划在舆论界并没有获得绝对支持,有人强烈支持但同时也有人劝其“量力而行”,舆论界都尚且如此,格力的股东们可能会对此更加谨慎。
第二,无论是“造车”还是“造芯”,其中机会固然可观,但风险也同样巨大,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在格力电器上市公司之外,找一个格力能够控制的新上市公司平台去推进这两项战略,可以有效地帮助格力隔离风险。如果把这两项业务直接放进格力上市公司去做,万一出现重大风险,这两项业务所需的巨额投资漏洞不仅可能严重影响格力的整体财务表现,甚至还有可能会把格力上市公司的现有主营业务拖垮;反之,如果将这两项业务放在格力能够控制的其它上市公司去做,即使产生风险,最多也只是格力庞大资产和业务版图中的一个局部性战略失败,它不会上升到全局的高度从而动摇整个格力的根基。
总之,财报研究认为,通过寻找格力之外的其它可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实施董明珠新战略方向的高机会高风险类业务,它既有利于帮助格力降低系统性风险,也更有利于帮助董明珠减少在股东大会上的阻力。
扫一扫,最新最热家电行业动态,权威数据、专家观点、新闻热评尽在掌握。微信搜索“bet3365网站”/“shjiadian”即可关注,期待您的点赞或拍砖!